俗話說:“人有三急,如廁第一。”上廁所是每人每天必做之事,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也無論是富貴還是貧窮。那么,廁所是在什么時候出現的,古時的廁所又是什么樣子呢?
據《周禮》記載,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就已經有了廁所,并且宮廷里的廁所還有專人管理。廁所的設置是為了人方便,也是為了保持環境清潔衛生,防止瘟疫等疾病。
在古代,廁所的稱法有很多種,比較文雅的有:“溷”、“圊”、“軒”、“偃”、“屏”等。“溷”,原指關豬的地方,即豬圈,后來常常代指廁所,因為古時的廁所一般都建在豬圈內或豬圈的兩側,故而有此稱法。《五人墓碑記》中載:“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意思是說,中丞躲在廁所里,沒有被抓住。比較粗俗的叫法還有“茅廁”、“茅房”、“茅坑”、“毛司”等,因為古時農家的廁所都用茅草所覆蓋,故而有此稱法。
在古代,上廁所的叫法也有很多種,如:“更衣”、“如廁”、“出恭”、“解手”等。古時,文人覺得上廁所是一件不雅的事,便用“更衣”、“出恭”、“如廁”等詞加以掩飾。
古代的廁所十分簡陋,不像現在這么豪華,最早就是一個土坑,除了四周的遮擋物外,幾乎沒有什么防護措施。《左傳·成公十年》載:“晉侯將食,張,如廁,陷而卒。”意思是說,晉景公準備品嘗新麥時,突然感到肚子痛,于是就去上廁所,結果不小心掉進糞坑而死。有了這個慘痛的教訓之后,皇室及貴族才開始改善廁所條件,尤其是安全方面。
在漢朝以前,無論是公廁還是私廁,都沒有男女之分,只講先來后到。當然,這主要跟中國的封建文化有關,舊時的女子多困囿于家中,在外面行走的很少,再加上女子沒有社會地位,統治階級自然不會考慮這一方面。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人們開始注意到女性上廁所的不便,于是就出現了男廁和女廁。在陜西出土的西漢“綠釉陶廁”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這座陶廁有房頂,靠山墻一側開有兩個門,廁所里有墻分隔,門外有一道短墻,區分男廁與女廁。
增加移動廁所使用率的有效方式移動廁所租賃未來發展不可小覷移動廁所的工作原理及其材質是什么?移動衛生間環保廁所發展方向移動廁所為建筑工人提供方便公廁亮相合肥3個月營收170萬什么情況下會租賃移動廁所海口一小區停水10多天 居民接附近一家公司廁所的水喝